深秋時節,蒼山洱海之間的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旁,金色的稻田迎來豐收,紅色、紫色、黃色、綠色的稻田連在一起,形成一幅多彩的豐收畫面。這是記者日前在云南農墾集團洱海流域綠色水稻種植基地看到的場景。
洱海周邊連片的金色稻田。資料照片
流轉農田搞綠色種植
近年來,云南省強力推進洱海保護,全面打響環湖截污、生態搬遷等攻堅行動,洱海周邊退田、退塘、退房。保護洱海的同時,如何解決沿湖村民持續增收、撂荒田地有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等問題,成為急需破解的難題。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2021年1月,云南農墾集團旗下企業云糧集團與大理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建設大理市洱海流域綠色水稻種植基地,開發以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產業的綠色轉型項目。
同年5月,云糧集團在大理市成立了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實施洱海流域綠色種植項目,以“水稻+”模式開展綠色農作物種植,旨在實現農業轉型發展升級,解決洱海面源污染問題。
隨后,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中莊村委會區域流轉了1萬畝農田,采用綠色有機方式種植,大春種植以優質軟米云粳37號水稻品種為主,用洱海的水灌溉滋養,形成稻魚、稻鴨共作生態環境,打造具有地標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機大米“云糧·洱海留香”高原軟香米。
大理蒼洱留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淵介紹,組織種植過程中,公司負責提供秧苗、農資及技術,當地合作社負責耕作管理和機械收獲。通過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動當地農戶注冊成立了16家農業服務公司。
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中莊村委會三社55歲的村民何利銀正忙著把基地稻田里的水放出來。她說,稻田里的水流干后才可以更好地收割。何利銀家有1.5畝田租給公司種植,每年租金3000多元。她平時在公司基地打工,每月也有2200元左右的收入。
胡淵介紹,2021年基地種植的稻谷平均每畝產量有432公斤,其中完成有機認證轉化7300畝;小春作物種了油菜3000畝、綠肥6000畝,另外還試驗示范種植了蠶豆、馬鈴薯、大麥、燕麥等1000畝。實現了當地農戶就近打工、還田于民,帶動農戶增收效果明顯。
2022年基地種植規模和上一年差不多,但產量比上年增加。同時,該公司以核心區萬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為基底,打造規?;?、藝術化、四季皆有景的大地田園風光。
記者看到,連片的稻田與蒼山、洱海、村莊遙相呼應,渾然天成,形成一幅讓人流連忘返的山水田園畫。另外,大片的稻田中間,紅色、紫色、黃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稻谷又組成了一幅色彩繽紛的稻田畫,在藍天白云下格外顯眼。這里也因此成為網紅打卡地,不時有游客前來田間游玩。
稻田里,十多位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和云南農業大學的師生正在田間測產?!拔覀冞x取了10余塊稻田,每塊稻田隨機選取一個區域測算。通過對有效穗數和穗粒數等計算,每穗的穗粒數達到130粒至140粒之間。和2021年相比,這片稻田每畝增產30%左右?!睅е鴮W生在稻田里測產的中國農業大學教師徐玖亮說。
“科技小院”提供技術支撐
實施洱海流域綠色種植項目后,云南農墾集團積極與國內高水平研究團隊合作。今年上半年,該集團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擔任院長的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在古生村合作共建了科技小院。
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由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和大理州政府牽頭成立,重點研究洱海面源污染、沿湖區域農作物增值、污染防控和農民增收等問題,探索打造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樣板。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金可默介紹,科技小院的師生與古生村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積極開展綠色生態種植技術,持續探索“‘水稻+’模式”“病蟲害綠色生物防治模式”,引進高值油菜,采取多功能高值草莓種植、鮮食玉米增值等綠色高值新模式,預期每畝年產值可達1萬元以上。
“農墾集團和科技小院專家帶領村民按照綠色有機方式種植,稻谷產量明顯增長?!闭谔锢锸崭畹竟鹊墓派宕迕窈卫山榻B,云南農墾集團與村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承包管理模式,讓村民住在家里守在田邊就能掙錢。村子旁邊的洱海生態廊道和連片的稻田里,每天都有游客前來游玩。
長期駐守科技小院,和數十名師生扎根古生村搞研究的云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趙正雄介紹,試驗田里,通過使用水稻綠色智能肥,有效促進了水稻分蘗、穗粒數與干物質積累,分蘗數提高20%,干物質積累提高40%;同時降低養分徑流損失,田面水中銨態氮和溶解性磷分別下降了44%和47%。
云南農墾集團表示,通過與國內高水平研究團隊合作,采用綠色有機方式種植水稻,有效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目前已初步探索出一條集“農業轉型升級、洱海水質改善、糧食安全穩固”于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子。